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张萍
保洁员在无人处休息。图片据网络
一次到某栋豪华写字楼办事,进大厅时一位保洁员拿着工具走在前面,正想说声“借过”时,保洁员径直走向大厅正对面的墙,打开瓷砖隐形门,“消失”在了那面墙里!
留心观察了下,原来这扇工艺精湛的隐形门,背后是个狭小的设备间,毛坯状态,无窗、潮湿,除了堆放杂物,还有一张小马扎,保洁员就在这吃饭休息,完美“隐形”于现代化的办公场景中。
最近,网络上和我一样“有闲”的网友,也留意起这群“隐形人”的境遇。一些网友分享了“卫生间最后一个隔间”的照片,拖把、垃圾桶与保洁员的私人衣物混放在一起,那是他们的“休息室”。还有的分享了保洁员在楼梯间、工具间吃饭休息的画面。有人于是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留言,有人向单位提建议,有学生给校长信箱写信。在多方推动下,目前,部分单位及学校等开始为保洁员们提供体面的就餐、休息空间。浙江万里学院在校学生就加入了这个行列,为保洁员向学校物业争取了一间温馨的专用休息室。
保洁员的这种境遇,反映了一种相悖的逻辑:城市的运转离不开这些提供基础保障的人群,但是却不希望他们明晃晃、大喇喇地出现在大众视线之中,也不太愿意另外花费成本为其创造一个休息的空间。于是,这些人只能在隐蔽的工具间、在洗手间的最后一格、在人少的楼梯间,稍作停留。这种现象背后有某种习以为常的观念,即认为有些劳动者群体与“高大上”的现代化风景不相配、不协调,应该在贡献完价值后自动“隐身”。
这类观念很普遍,但不代表它是合理应当的。尤其是在我们奔向中国式现代化、齐心协力推动共同富裕之际,任何群体不应该被排除在现代化之外。这话听上去很大,甚至有些口号性质,但是理念带来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有些习焉不察的陈旧理念和惯例,应该得到提醒、得到纠偏。让保洁员的窘迫被看见、权益受到保护,每个劳动者都有职业尊严和生活体面,才有14亿人共享的美好生活。
关注城市“隐形人”不仅关乎情理,也关乎法律。《劳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可见,用人单位要尽到义务之外,国家社会也有责任将这些群体的休息权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在这方面有些城市已经走前面,比如将“建设改善一批医务、公交、地铁、环卫公厕职工工间休息室”被列入当年实事项目等,有些地方对此还未充分重视。
在现实层面,不久前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25亿人。其中,2024年12月的“第五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和2018年相比,服务业蓝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明显上升,首次超过了制造业蓝领。服务业蓝领中除了保安、保洁、保姆,还有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月嫂、维修师傅等服务业蓝领行业从业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让保洁员有休息的“一席之地”,背后还有更深远的命题,即为人数越来越多的服务业蓝领,创造条件、提高福利待遇,让他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利益格局中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件更须长期关注和持续投入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事发上海!外卖小哥被店员连泼几杯奶茶!究竟发生了什么?现场视频曝光→
日期:2025-04-15 09: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