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缅怀“稻田守望者”赓续“禾下乘凉梦”——“爷爷的水稻田”水稻守护志愿者2025年清明追思袁隆平院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3:12:00    

在袁隆平院士长眠的长沙唐人万寿园,一片片清新的绿草正随风摇曳。2025年3月30日上午十点,来自全国各地的“爷爷的水稻田”水稻守护志愿者代表齐聚“星稻田”造型的纪念碑前,以一场充满稻作文明仪式感的纪念活动,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致以最深切的缅怀。

自2023年起,每年清明节前的星期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爷爷的水稻田”水稻守护志愿者都会准时聚集于长沙,举办纪念袁隆平院士的活动。迄今为止,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纪念活动的内容始终如一,包括更换“爷爷的水稻田”标识牌、向袁隆平院士敬献花篮、宣读水稻守护志愿团的誓词、分享水稻守护志愿者的微故事、演唱《端起碗,就想起了你》以及袁隆平院士生前喜爱的歌曲、向“爷爷的水稻田”敬献稻谷、播撒“爷爷的水稻田”种子等七项活动。

稻香萦绕的清明祭

“‘爷爷的水稻田’又更换标识牌了!”九岁志愿者曾锦心的声音清脆响亮。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秘书长辛业芸博士和“爷爷的水稻田”公益项目发起人曾松亭博士,郑重地用双手捧起新的“爷爷的水稻田”铜牌标志,在袁隆平院士墓前揭幕。这个标志由青年导演龙江波设计,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旭城精心制作,巧妙地将袁隆平院士的头像、稻穗、大地与地球元素融为一体。它不仅彰显了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学理念,也表达了年轻一代对守护农耕文明的坚定承诺。

“请全体志愿者面向袁隆平院士像默哀一分钟。”纯洁的花朵寄托着对袁老无尽的思念。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苏经贸学院的“爷爷的水稻田”水稻守护志愿团的志愿者代表们,以及受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委托的文韵先生,依次向袁隆平院士敬献了花篮。文韵的双亲与袁老是挚友,他们曾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主办的国际儿童画展提供指导与支持,也对“爷爷的水稻田”公益项目给予过帮助,并促进了国际儿童画展与“爷爷的水稻田”项目的深度结合。文韵向媒体透露:“我曾多次拜访袁老,聆听他的教诲。今日,我与我的儿子一同来此缅怀袁老。”

“我志愿加入‘爷爷的水稻田’水稻守护志愿团,从守护水稻一生的参与者,成为一生守护水稻的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守护志愿者面对刻有袁隆平院士题写的“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纪念碑,庄严地宣读了誓言。坚定的声音在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久久回荡,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志愿者李丹阳眼中闪烁着泪光:“看到袁老当年亲自为我们老师上开学第一课的照片,我仿佛亲临现场,袁老的嘱托必须代代相传。”

泥土芬芳的故事会

在志愿者微故事分享环节,我们见证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倾诉。水稻守护志愿者屠金雷,深情地讲述了他奶奶对每一粒粮食无比珍视的、催人泪下的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九岁的农家少年,如何用眉毛钳捡拾散落在地上的17颗米粒……这个故事分享不仅触动了纪念活动现场的每一位志愿者,也让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和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来自“爷爷的水稻田”南京溧水基地的志愿者陶巧良,携带着去年丰收的稻谷,向大家展示了基地的成就。他满怀激情地介绍道:“我们秉承袁老‘发展水稻事业,要依靠下一代’的遗愿,致力于打造一个以传播稻作文化为核心的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我们的目标是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实习和体验的平台,在春播和秋收的季节,我们开展集中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耕的快乐,学习水稻种植的智慧。”

年轻的志愿者单高尚特地制作了一幅精美的水稻工艺画,以表达他对袁隆平院士深深的敬意。他说道:“袁隆平院士在我们心中是名副其实的‘水稻之神’。”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青年,转变为一名致力于水稻守护的志愿者。他的心路历程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

志愿者孙旭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慨:“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在我们志愿者心中得以传承,一粒种子不仅在稻田里茁壮成长,更在我们的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的话语让我们明白,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不仅影响了一代人,更将激励着未来的每一代人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和前行。

粒粒饱满的金饭碗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中国人必须掌握自己的粮食,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不懈的奋斗与创新,不仅让我们的饭碗装满了晶莹剔透的米饭,更让我们捧起了香气四溢的金饭碗,从而让中国人民乃至全球人民摆脱了饥饿的威胁。在2022年5月,为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成功举办了首届“爷爷的水稻田”音乐节。富阳本地的书法家陈明先生深受感动,挥毫泼墨,为今年的纪念活动创作了《金饭碗赋》。

泱泱华夏,农为命脉。在敬献稻谷环节,我们看到了袁隆平院士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现场志愿者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金饭碗赋》,盛赞袁老当年“素手撷万株而辨异,慧眸察纤芒以识芳。终获神禾于野,乃使嘉穗盈疆。……”

袁隆平院士终身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粒稻谷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期望。屠家慧、屠家凝、李沛知、李冠君四位小志愿者将“爷爷的水稻田”南京溧水基地的稻谷敬献给袁隆平院士,那金黄饱满的稻谷象征着丰收,也是对袁老最深切的慰藉,正如《金饭碗赋》所祈愿:“金穗映日,永照神州之地;稻香绕梁,长佑禹甸之邦!”志愿者们一致表示,我们应永远铭记袁隆平院士的卓越贡献,用心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金饭碗”。

款款深情的独唱会

去年,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泽艳专程来到此地,为袁隆平院士献唱了《端起碗,就想起了你》。今年,她再次深情演绎了这首歌曲以及《在希望的田野上》,其悠扬的歌声中充满了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切怀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张泽艳还坚定地表示:“未来每一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如期来到这里,为袁老献上这首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受天气影响,袁隆平院士的夫人邓则老师未能亲临纪念活动现场。张泽艳特意前往邓老师的住所,为她现场演绎了《我的祖国》。随着那熟悉的旋律响起,邓老师情不自禁地拍手应和,轻声跟唱,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同行的志愿者郑小雨深有感触地说:“这首袁隆平院士生前钟爱的歌曲,其质朴的歌词,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张泽艳的歌声不仅传递了对袁隆平院士的缅怀之情,也唤起了人们对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伟大贡献的记忆。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的努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逝世,让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生生不息的传承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活动的高潮部分是庄重的稻种播撒仪式。志愿者们双手捧起金黄色的稻种,小心翼翼地撒向陵园周围的草坪。这块特意保留下来,供后人缅怀袁隆平院士的神圣之地,宛如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胶囊——去年收获的稻谷与今日播下的种子,共同编织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袁院士常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辛业芸轻抚着小志愿者的红领巾,满怀感慨地说,“看到这么多孩子愿意亲近土地、理解稻穗的深意,这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曾松亭表示,“六年来,我们已在全国建立了九个‘爷爷的水稻田’基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参与农耕实践”。

曾松亭还介绍,袁隆平院士一生怀有两个伟大的梦想:一是让世人能在禾下乘凉,二是让杂交水稻技术惠及全球。为此,“爷爷的水稻田”杂交水稻全球梦计划将邀请来自全球195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参与其中,并计划在20个省份建立20家“爷爷的水稻田”杂交水稻全球梦基地。

十一时三十分,春风吹过青青小草,纪念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仿佛听到了袁老那熟悉的笑语:“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这场特殊的清明祭奠,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巨匠的深切缅怀,更是中华民族耕读精神的时代传承。当“90后”“00后”们俯身泥土的身影与袁老的梦想不停地重叠,我们清晰地看见:那些深埋大地的种子,终将在春天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