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的晨光里,一阵清亮的戏曲唱腔从宜川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排练室传出。4月19日至20日,上海越韵宜川青年越剧团将登上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舞台,参加2025年第二期体验项目“上海体验区-普陀时刻”的演出,跨越千里演绎江南戏曲的婉转与多元。
这支成立于2016年的剧团,前身是2008年组建的宜川青年越剧团。此次进京演出的八个剧目涵盖五个剧种,包括锡剧《红花曲》、黄梅戏《江姐》、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沪剧《红梅赞》《芦荡火种》,还有越剧《杨开慧》《红色医生》。
多剧种融合,传承与创新并举
一个越剧团为什么要演出这么多剧种?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人才培养。”上海越韵宜川青年越剧团团长唐敏介绍,在宜川路街道的支持下,剧团运营模式从初期的越剧业余团队逐渐转型为民非组织,开始承接市场演出需求。为提升竞争力并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剧团从单一越剧扩展到沪剧、话剧、滑稽戏等多剧种融合的“全能团队”。此外,剧团也逐步吸纳来自各地越剧团的专业人才,并进行多方向培养,让演员们掌握多种剧种的表演技巧,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此次北京演出的八个剧目由6名演员跨剧种完成,从越剧的吴侬软语到京剧的高亢激昂,人人需要实现多重演绎。
唐敏(右)在与剧团演员排练
值得一提的是,剧目编排亦暗含巧思。“既要保留南方戏曲特色,也要贴近北方观众的审美。”唐敏介绍,演出精选近代红色经典故事,服饰风格统一化处理,并加入国粹京剧作为过渡,既凸显戏曲多样性,又强化南北艺术对话。
除了对经典曲目的传承演绎,创作也是该剧团的重要竞争力。近年来,剧团推出《彝族星火》《辟邪剑》等原创剧目,《彝族星火》以民族文化为背景,《辟邪剑》聚焦反腐倡廉;方言杂剧《爱的奉献》关注青少年网络沉迷,滑稽戏《幸福村18号》用方言诠释市井生活。这些剧目不仅活跃于社区舞台,更走进校园,成为艺术教育的载体。唐敏带领剧团与中小学合作,开设戏曲课程,通过经典片段展示、现场化妆体验等方式,吸引学生走近戏曲。“很多孩子最初被服装和扮相吸引,后来逐渐主动学习或与家人共同观看。”唐敏强调:“戏曲表演和观众都需要接班人,这样戏曲才能持续发展。”
《彝族星火》演出
深耕社区沃土,培育戏曲新声
剧团的发展离不开宜川路街道二十年如一日的培育。作为“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宜川路街道拥有深厚的戏曲基因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区内活跃着21个民间戏曲团队,年均演出超过百场。街道以“周周演+年度戏曲节”模式持续输送文化养分——每周常态化演出培养稳定戏迷,年度戏曲节则整合资源打造文化高潮。2024全年“戏曲周周演”累计演出127场,吸引2.5万人次参与。
宜川戏曲文化节的演员
为打破受众边界,街道引入“戏曲七进”模式,通过进校园、进商圈、进楼组等扩大覆盖面,吸引年轻人群体;开通“丈量宜川”公众号直播,将“周周演”舞台搬上云端,单场最高吸引6600人次观看。“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直播既服务本地居民线上观看,也让非沪籍群体和年轻人通过云端触及江南戏曲。”宜川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王栖桐说道。
“没有街道的支持,我们达不到今天的规模。”唐敏坦言。宜川路街道不仅为剧团提供免费排练场地,还将其纳入政府文化配送项目,支持团队走出社区、走向全国。针对剧团业余成员多为白领的现状,街道特批周日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剧团排练场所,并邀请专业院团艺术家指导排练。上海越韵宜川青年越剧团也不负期望,成为普陀区唯一入选“百支群众文艺团队”的戏曲团体。
“弘扬戏曲文化对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增强文化认同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栖桐表示,未来,宜川路街道将继续深化线上线下融合传播,通过戏曲嘉年华、广播专题节目等载体,让艺术突破地域与年龄的壁垒。而对于即将启程的上海越韵宜川青年越剧团而言,此次北京之行,不仅是剧团对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展示,更是一次新的起点,江南丝竹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奏响文化传承的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