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5年“看中国/看中华·Z世代青年影像计划·广东行”正式展映,17……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2:15:00    

4月24日,2025年“看中国/看中华·Z世代青年影像计划·广东行”(以下简称“看中国”系列活动)展映式在黎雄才美术馆举行。

展映活动现场

肇庆学院校党委副书记欧洪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主任樊启鹏,肇庆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党政办公室主任陈前,“看中国”广东行项目主管胡志飞,对外交流合作部(港澳台和外事工作部)部长李赛男、葡萄牙鲁索夫纳大学教师Danilo Ignacio Miranda Cares出席展映仪式。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活动,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曾丹凤主持。

今年,肇庆学院第四次承办“看中国”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以“创新,创想,创造”为核,汇聚西班牙、哥伦比亚、爱沙尼亚、葡萄牙、印度等国家的十位青年导演以及五位港澳台创作者,将视野聚焦于传统技艺与时代发展的创新前沿,记录下传统技艺与现代智慧的碰撞,经过17天的探索与创作,项目组成员创作出17部展现岭南文化基因与时代脉动的影像作品,搭建起跨文明对话的桥梁,让世界透过多元视角,看见一个在传统赓续中创新求变的真实中国。

主办单位致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罗军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以及“看中国”系列活动创始人黄会林先生,向所有为项目提供支持的人表示感谢。他指出,此次项目以镜头为媒介,深入广东多地,记录了包括韶关瑶绣、珠海海洋牧场、四会玉雕、小鹏汽车等文化瑰宝与创新科技成果,让世界看到更加多彩、真实的中国。罗军特别提到,此次拍摄之旅意义非凡,导演们深入广东多地探寻,这些作品不仅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架起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生动践行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担当。

承办单位致辞:青年是文明的火种,是未来的希望

欧洪湛代表肇庆学院向项目组成员致以诚挚的感谢。他回顾了创作者们沿珠江流域跨越多地,以镜头记录广东生态、人文与创新成果的创作历程。从传统技艺到现代科技,从自然生态到城市发展,每一部作品都象征着中国故事,在青年视角下跨越国界,让世界看见来自广东,来自中国的魅力。欧洪湛强调,青年是文明交流的火种,肇庆学院始终致力于构建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推动“看中国”系列活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交流的标杆。他还表示,肇庆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为青年搭建跨文化对话的舞台,推动青年用影像传递文明火种,并期待该项目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交流的亮眼名片,让世界通过影像感知真实立体的中国图景,推动中国故事在全球绽放光彩。

展映环节采用“对话+展映”的形式呈现,将15部纪录片分为三个单元轮播,在每个单元开始前,各项目组的导演与制片人相继上台发言,讲述在影片创作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由罗军、Danilo Ignacio Miranda Cares、樊启鹏三位专家分别对每个单元作品进行点评分析。

来自哥伦比亚的导演CARLOS MAURICIO GOMEZ MORA通过骑楼旧书屋的老书、旧物件,连接起过去历史与现代文化,留下《留易盏灯》的专属记忆;

来自葡萄牙的导演Diogo Amaro de Brito Gonçalves聆听小鹏汽车智能化制造的故事,在机械齿轮的圈圈回转中,用《驭见未来》展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

来自爱沙尼亚Nora Tuisk走访污水环保装备智造企业,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浊水新生》相融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智慧;

来自西班牙的导演Susana del Toro走进德庆乡村,采集雄鸡舞文化传承人的事迹,收获《隐形》的灵感;

来自葡萄牙的导演Vera Alexandra Páscoa de Alcobia,携镜头探秘千年玉都,以《玉见》呈现四会匠人化璞玉为灵韵的匠魂;

来自西班牙的导演Jon Kareaga Mancisidor,潜入“格盛1号”海洋牧场,借《海止之境》记录下渔夫与机械师的“蓝色革命”;

来自西班牙的导演Helena Peñalver i Guilleumes,循瑶绣流光走进乳源瑶寨,探寻绣娘指尖流淌的千年文明,用丝线编织出《指尖的羁绊》;

来自葡萄牙的导演Tassilo António Reinhard Lopes Coelho,以《达谷》的深刻镜头,破译反面绣的“无字天书”,让观众切身感受几何纹样续写的千年山瑶史诗;

来自澳大利亚的导演Akshay Gouri,重拾唐宋遗韵南音,倾听传统与现代的和鸣,熔铸出《夜闌徊音》;

来自爱沙尼亚的导演Triin Rennit,叩问潮州窑火,将陶土与生命的同频纹路,炼成《瓷塑》;

来自中国香港的导演严智德,透过镜头捕捉更深刻的文化转译,在文化与匠心传承的大舞台上,《舞承新脉》定格了街舞少年自由的腾跃;

来自中国澳门的导演卢健灏,探索代代端砚匠人坚守的初心,为新时代端砚守正创新的传承带来《古砚新生》的新视角;

来自中国台湾的导演符兰冰用镜头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将对学生与教育事业的热忱注入《兰冰日记》;

来自中国澳门的导演李珊珊从自身跨越双城的生活出发,诠释湾区融合背景下《此岸彼岸》带来的巨大便捷;

来自中国台湾的导演陈芃蒨,探溯“南药之乡”,沉浸式感悟药食同源的路上,《草木笺》悄然而生。

《月影南窗》和《南国纽带上的花纹》秉持“第三只眼”的独特视角,真实映照出创作团队在前行路上的汗水与成长,完整记录了从导演到制片、翻译等无数参与者们的心路历程与蜕变瞬间,让观众得以探见这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成长。

创作者现场分享创作经历

展映式上,与会领导嘉宾分别为外国青年导演、港澳台青年导演、中方制片人、带队老师和项目志愿者颁发证书。同时,肇庆学院还为参与看中国系列活动的来自外国以及港澳台的15位导演准备了文创纪念品,对他们在此次活动中的坚守与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到场嘉宾和项目组成员共同观看了2025年“看中国/看中华·Z世代青年影像计划·广东行”的“第三只眼”纪录片《月影南窗》《南国纽带上的花纹》,一起回顾了15组中外青年在创作过程中的点滴,当画面定格在中外导演欢笑的瞬间,这场以光影为载体的对话,让岭南文化的肌理在跨国创作中焕发新生,续写了文明交流与时代创新的当代篇章。

在17天的创作实践中,中外青年们用镜头记录岭南大地,用光影刻下广东记忆,用探索诠释“创新、创想、创造”的活动主题,这些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精彩影像,还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多元视角的碰撞在岭南文脉中焕发新生,用饱含东方美学与影像魅力的画面,向世界传递着传统与创新交响的中国叙事。

文、图|记者 杨再睿 通讯员 吴杰盛 刘紫馨 丘敏灵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