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穿越周期,宁波银行的稳健增长方法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4:41:00    

当前,银行业进入低利率、低息差、低盈利环境。无论是短期银行息差收窄和市场竞争,还是长期需求不足,都对银行的稳健运营和经营策略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新挑战,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成为银行业必须直面的关键难题。作为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宁波银行紧扣“专业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经营战略,用专业创造价值,以责任诠释担当,在服务实体的过程中,找到长远的驱动力。

恰逢2024年报发布之际,宁波银行表现如何?数据显示,该行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66.31亿元,同比增长8.19%,实现归母净利润271.27亿元,同比增长6.23%,与已发布2024年业绩的上市银行相比,宁波银行的营收和利润增速稳居同业前列。

在业绩稳步提升的同时,宁波银行还实施了积极的分红政策。据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显示,该行拟向普通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9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达59.43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22.77%,较2023年大幅度提升6.8个百分点。

稳坐增长潮头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中深刻指出:“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这种穿越周期的智慧,在宁波银行的经营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在银行业普遍面临信贷增速趋缓、净息差持续收窄、中收增长承压的行业性挑战下,这家总部位于东海之滨的城商行以其独特的战略定力,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长期主义的本质是对复利效应的坚守。正如年报致辞中强调:“当前,银行业正处于大分化、大变革的关键节点,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分化,我们始终坚信,唯有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以长期主义锚定价值创造,方能行稳致远”。

这种战略定力在经营数据中得到充分验证,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突破3.12万亿元,迈上3万亿新台阶,较年初增长15.25%。其中,贷款及垫款余额同比增长17.83%,客户存款增幅达17.24%,核心业务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穿越周期的韧性源自经营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数据显示,该行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66.31亿元,同比增长8.19%,实现归母净利润271.27亿元,同比增长6.23%。作为银行营收的“第一支柱”,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79.93亿元,同比增长17.32%,实现了稳固的发展。

此外,银行业长久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速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在这方面,宁波银行同样展现了出色的风险管理能力。

年报显示,宁波银行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0.76%,拨备覆盖率为389.35%。不仅高于监管要求,同样在一众上市银行中位居前列。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为1.50%,拨备覆盖率为211.19%。

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同,既源自经营基本面的持续向好,也得益于对股东回报的郑重承诺。自2024年以来,随着监管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上市公司完善分红体制机制,保持稳健的现金分红逐渐成为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

为更好回报股东,宁波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持续加大分红力度。据宁波银行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显示,该行拟向普通股股东派发现金红利,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9元(含税),年度现金分红合计约为59.43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22.77%,分红总额相较于2023年度提升了50%。

长期稳定的分红政策更能彰显一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将时间周期拉长,可以发现,宁波银行自上市以来现金分红都非常稳健。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07年至2023年,宁波银行共计分红约为298.61亿元。其中2007年至2012年每年分红金额保持在5亿元至7.21亿元之间,2013年起分红金额超过10亿元,2017年起超过20亿元,2021年起则保持30亿元以上,2023年达到39.62亿元。

若加上2024年度59.43亿元的分红,上市以来,宁波银行回馈投资者的普通股现金分红已达358.04亿元,已经超过了其IPO、定向增发以及配股合计产生的股权融资总额315.22亿元。

综上,宁波银行凭借长期主义,不仅为股东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更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在银行业的变革与挑战中稳步前行。

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行业“价值核心”随时代变迁不断迭代升级的历史。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被赋予全新时代内涵。如今,如何将优质金融资源精准高效注入实体经济,成为金融机构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命题。

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内头部城商行的宁波银行,敏锐把握时代趋势,以“精准滴灌”的金融服务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书写着金融与实体共生共荣的新范式。

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宁波银行锚定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构建起清晰的实体服务图谱,聚焦民营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进出口企业及民生消费等关键板块,通过设立专项信贷额度、优化审批流程等机制,将金融“活水”精准引流至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特别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宁波银行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针对实体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项目建设、绿色转型及降本增效等方面的多元需求,持续优化“公司-零售-投行”联动的科创服务体系,打造专属特色产品体系,打造科技型企业服务生态圈,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宁波银行打破传统信贷单一供给模式,构建起“全产品、全周期、全场景”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依托本外币贷款、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等丰富产品矩阵,结合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财资管理等增值服务,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解决方案。

数据无言,却最具有说服力。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公司银行客户数达17.18万户,较上年末新增2.03万户;公司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49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71亿元,增幅达24.42%。

例如,在绿色信贷方面,该行不断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种类,加大对绿色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投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截至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505.44亿元,较年初增加164.44亿元,超出年初设定的新增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落实让利实体经济政策上,宁波银行主动担当社会责任,通过“降利率、扩优惠、简流程”组合拳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4年,该行通过免息贷款补贴、普惠小微利率优惠等措施,推动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29个基点至4.84%。其中,对公贷款平均收益率4.29%,同比下降10个基点,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夯实科技根基

如果我们将银行1.0视为物理网点的时代,2.0视为信息化建设的时代,3.0视为数字化建设的时代,那么当前我们正处于4.0——即智能化数字银行的时代。

随着deepseek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工具的带动下。如今,数字化转型对于银行业来说,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此外,伴随业务数字化进程的,是网络安全威胁的指数级演变,这迫使银行不断升级其风险应对策略以适应这种变化。

宁波银行敏锐洞察到这一趋势,以“融合创新、转型升级”为发展方向,聚焦智慧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愿景,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构筑起一条数字化、智能化的金融“防火长城”,淬炼出价值创造的新范式。

例如,在B端,宁波银行推出了“鲲鹏司库”、“五管二宝”等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与客户内部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业财一体化与多元场景融合。此外,该行打造了“波波知了、设备之家、美好生活”三个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匹配客户需求。

在数字化转型的效能显现上,通过智能系统精简日常行政支出,压缩无效费用,业务费用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实现了“降本”与“增效”的良性循环。2024年该行业务及管理费用降至236.70亿元,同比下降1.42%。

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宁波银行通过“产、研、测”一体化团队的迭代升级,加强数字化产品的创新研发。完善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高研发工程能力,陆续通过CMMi5级、TMMi4级、DevOps优秀级和BizDevOps产业标杆级认证。

此外,报告期内,该行积极拓展大模型技术平台体系。持续积累大模型工程能力经验,强化大模型人才支撑,为大模型应用的推广复制奠定基础,支撑业务长远发展。

总体来看,宁波银行用行动诠释了“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的长期智慧。在银行业大分化的浪潮中,其稳健增长的密码既在于对复利效应的坚守,也源于对科技与实体的深度融合。

未来,随着智能化数字银行时代的深化,宁波银行将继续以创新为舵、以责任为帆,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全球竞争中,书写金融与实体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