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七旬“街巷导游” 讲述地道泉州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9:55:00    

在花巷口,78岁的薛祖瑞老人抬手指向两侧飞檐翘角:“左边保境安民的真济宫,右边济世救人的方德堂——这就是我们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几位江苏来泉州交流的游客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在宫庙香火与市井吆喝声的交织中,泉州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2022年泉州文旅爆火后,薛祖瑞在社区中便多了一个身份:鲤中街道通政社区的义务“街巷导游”。两年间,他带着天南地北的游客穿行于侨批馆、古厝和庙宇之间,用老泉州人的乡音与记忆,让匆忙的游客感受泉州的历史文化气息。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 通讯员 余寅铭 文/图

带路的临时“导游”

走街串巷讲泉州生活

2022年年初,随着泉州文旅渐火,来泉州考察、交流的学习团也越来越多。鲤城区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常常要接待外地的学习团。为了让来访的客人深入了解和感受泉州的社区建设和文化,社区常要带领学习团到泉州侨批馆鲤城分馆、苏廷玉故居等社区景点参观。虽然这些景点里都有讲解员,但走街串巷时却不能只是带路,也得为客人介绍一下泉州。情急之下,通政社区党委书记陈淑华拨通了薛祖瑞的电话:“老薛,明天有常州的客人来,您帮忙带他们在社区的街巷逛逛,你懂泉州,你会讲!”这位退休前曾参与鲤城区地方志编撰的老党员,自此成了社区的“街巷导游”。

薛祖瑞为客人讲侨批文化

“社区接待的一般是来交流开会的学习团、考察团,他们的时间很有限,一般也就只有一到两个小时可以游览。”薛祖瑞的“导游”任务常常很匆忙,但他摸索出了诀窍:少背年代数据,多讲生活滋味。带领游客从侨批馆步行至老党员非遗记忆传承馆的几分钟里,他会指着门楣上的“衍派”二字解释姓氏渊源,点出红砖墙“出砖入石”的建筑智慧,转角遇见香火缭绕的庙宇,便笑着道破泉州人“初一十五拜门口”的生活哲学。“和他们本地不一样的,他们都很感兴趣,尤其是我们烧香拜拜的热情他们都很惊讶。还有侨批,其实很多游客还不了解侨批背后‘讨生活’和对家乡牵挂的情感。”接待中薛祖瑞发现,虽然侨批的宣传很多,但外地人对它的理解还非常有限。

发挥老泉州人优势

话家常式“导游”受欢迎

在薛祖瑞看来,自己的角色更像是老街坊唠家常。站在花巷口,他让游客转头看巷子两端——一边是香烟袅袅的真济宫,一边是静谧肃穆的方德堂,“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气质瞬间具象化。有游客追问祭拜习俗,他便掏出手机展示泉州人“拜天公”的照片:八仙桌摆满三牲五果,金纸叠成元宝山,“这是习俗,也是老泉州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更是代代相传的团圆仪式”。

薛祖瑞为客人讲解老泉州人眼中的泉州木偶

“我们发现客人的反馈还不错,他其实是在路上和大家闲聊,但是这种闲聊更能展现泉州人的生活,就很受客人的喜欢。他们来到泉州不只是要游网红点,更想知道泉州人的茶怎么泡、海蛎煎怎么煮的。”陈淑华说,这样无心插柳的事,却成为社区的一个特色。虽然薛老的讲解不能与专业的导游相比,但他可以发挥老泉州人与文史爱好者的优势,把生活与文史结合,讲得地道又有烟火气。“鲤城区现在在培训银龄讲解员,我认为也要发挥老同志的这两项优势,把古城讲得更生活更地道。”陈淑华说。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