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海报制图 张丽娟
人物名片
刘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代表作品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天府美术馆等,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设计奖项100余项。
要过目的图纸、要攻克的难点、要构思的设计方案……打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艺的日程表,上午9点技术研讨、11点业主汇报、14点跑工地、16点方案沟通,每个时间节点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今年是刘艺做建筑师的第25年。这些年,他和团队操刀设计了多个地标性项目,从项目周期6年多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到灾后重建的乡村建筑,项目类型多样、体量不一。
和大众想象不同,建筑师的日常充满繁杂事务,这是一份需要多方协调的复合型工作。不仅要思考如何做好设计、服务人与城市,还要思考如何落地,与团队、业主、施工方高效紧密协作等。“像设计天府国际机场,有记录的会议大概都在3000次以上。”刘艺说。
跑项目现场是刘艺日程表上的高频事项,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设计期间,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前往施工现场,协调解决各类施工细节。建筑外观 “青铜之眼” 的幕墙材料,就是在一次次现场试样中完成优化设计的。“图纸不可能一劳永逸,及时了解现场情况是建筑师的必修课。跑现场也是创新设计的重要环节,能让新想法、新技术得到实践。” 刘艺说。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和白天的快节奏不同,晚上是建筑师沉淀的时间,台灯暖黄的光晕下,键盘敲击声与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交织,白天在项目现场的所见所闻、会议室里的讨论思路,在夜色中逐渐清晰。
在刘艺看来,建筑设计魅力之一在于对细节的雕琢和对人的关怀,“就像设计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我们对细节的关注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比如卫生间的洗手台采用整块石雕,与整个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保持一致。设计交子人行桥时,对河边凳子之间的座位间距,都进行了私密性与功能性的考量,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让建筑使用者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
回顾过去职业生涯,获奖时刻固然珍贵,但最让刘艺自豪的,是那些倾注心血的项目:灾后重建温暖的校园,承载城市记忆的博物馆,见证城市腾飞的国际机场……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建筑设计是创造美好空间、承载人文情怀、为人类美好生活奋斗的事业!这是这份职业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机遇。”刘艺说,求学时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工作中前辈和同事的孜孜不倦,激励自己在设计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当前,建筑行业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绿色建筑、智慧建筑、AI应用等踏浪而来。“建筑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刘艺说,接下来将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用建筑书写更多城市和生活的美好篇章。
刘艺
记者手记
建筑的遗憾和温度
走访过建筑师刘艺设计的许多作品,从恢宏的博物馆到小尺度的乡村建筑,建筑的细节触动心灵。最近的一次体验,在成都天府美术馆负一层的下沉广场,四周高中间低的天井结构,绵延细雨从屋檐上不断滴落,形成人造的“雨帘”。两位老者坐在凳子上,望着“雨帘”喃喃,“像回到了老家的‘天井’。”
这处设计,源于刘艺在成都一间小茶馆的经历。当时他看到屋檐持续滴水,茶馆老板告诉他这叫 “留客”,天下雨,多留客。过去的文化意象被巧妙融入当代建筑设计,在时光长河中延续新生。
建筑要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影响着整个乡村城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建筑是难免会有遗憾的艺术,还好有建筑设计师们以力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态度,从窗外的“雨帘”到一扇门的开合角度,尽可能减少遗憾,让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与混凝土,而是承载人文温度与思想的理想容器。
(中建西南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