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中东欧感受欧盟“圈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2:43:00    


闫广

7月12日,坐上Flixbus(欧洲最常见的旅行巴士)那一刻,我未曾料到这趟中东欧之行会重塑我对欧盟的认知。此行的路线是从荷兰乌特勒支向东行进,途经德国、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最后抵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它串联着曾被“冷战铁幕”严密隔离的欧洲。在苏联解体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三十余年的今天,它所呈现出的不只是一条追求融合与一体化的“申根之路”,也是一条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裂痕之路”。特别是那些处于前华约腹地的“新欧洲”国家,似乎始终经受着某种在历史重负与汹涌的欧洲化浪潮间被撕扯的阵痛以及发展的困顿。

跨过易北河,捷克布拉格像一座被层层历史包裹的城市,哥特与巴洛克式教堂的尖顶之下,是“布拉格之春”的幽影与“天鹅绒革命”的温和胜利。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我反复听到一个词:“怀疑”——对欧盟、对西欧精英、对“普世价值”的怀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意为:“当我们满怀期待地向西看,却不知自己究竟在西方的哪里。”我想,这或许也是整个中东欧的心理注脚:既不再是苏联式的“东”,也未成为西欧式的“西”。捷克虽为欧盟成员国,但这种文化上的“居中感”使其在西方与东方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认知模糊。这不仅是地缘的模糊,也是价值的碰撞。例如,捷克社会在面对俄乌冲突时表现出明显的意见分裂,布拉格的列侬墙上可以同时看到挺战与反战的标语。

我还发现,无论是在欧盟成员国之间还是欧盟次区域之间,都存在一种身份圈层。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身份圈层也存在于国家内部。作为前东德的第二大城市和苏军驻德集群的军事后勤中枢,莱比锡在后社会主义转型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一种与德国西部身份错位的窘境。在参观莱比锡民族英雄纪念碑时,与我同乘一辆巴士的莱比锡大学荣休教授汉斯告诉我:“统一三十多年了,可西部人还是总爱教我们‘如何正确记忆’。虽然柏林墙倒在了地图上,可依然还立在人们的脑子里。”

从西到东,我能明显感受到的不只是欧洲的身份圈层,还有经济圈层。不管是在西欧与中东欧的次区域间,还是在中东欧国家之间,抑或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其社会面貌与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中心-外围”特征。

首先,西欧与中东欧之间。据统计,以荷兰与德国为代表的西欧,2024年经济总量均超过万亿美元,德国更是以4.66万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四国的经济总量之和才大致与荷兰相当,约1.23万亿美元。可见,西欧与中东欧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之大。

其次,中东欧国家之间。作为当年奥匈帝国的“双生之都”,奥地利维也纳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呈现出大为不同的发展面貌。如果说维也纳是中欧的“优雅门厅”,那么布达佩斯则是多瑙河畔的“喧嚣客厅”。在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四国中,奥地利经济体量最大且最为发达,是中东欧仅次于波兰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匈牙利,欧盟认同的断裂几乎是具象的。近年来,在欧尔班政府的领导下,匈牙利因持续强化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叙事而被视为欧盟中的“问题成员国”。事实上,身处布达佩斯,年久失修的建筑、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同肤色的族群等,都让我如此具象地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

相较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处在二者之间的“夹层首都”,即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则显得相对没有存在感。之所以称其为“夹层首都”,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城市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布拉迪斯拉发地处斯洛伐克、奥地利和匈牙利三国交界处。乘坐巴士从布拉迪斯拉发出发,约一个小时车程便可抵达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这大大削弱了其区域吸引力。另一方面,布拉迪斯拉发被包夹于两山之间的地形结构特征——西侧紧邻阿尔卑斯山脉,东侧靠近喀尔巴阡山脉,多瑙河贯穿市区,大大限制了城市扩展和交通建设。因此,在布拉迪斯拉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跨境通勤。许多斯洛伐克人会选择在维也纳或者布达佩斯工作,在布拉迪斯拉发生活。由此不难得知,斯洛伐克的经济体量在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四国中是最小的。

最后,国家内部。一个典型例子是捷克的布尔诺。虽然它是捷克仅次于布拉格的第二大城市,但相较于布拉格的喧嚣和国际化,布尔诺更像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小镇。在当地人心里,这种完全被布拉格“抢尽风头”的边缘感十分强烈。

总之,从荷兰至匈牙利,可以明显感受到欧洲一体化之路暗藏裂痕。欧洲化在此并非单向度的演进,而是在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上的摩擦与调整,并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呈现出各自的速度与方向。这种张力塑造了今日中东欧的独特气质:对外,它是欧盟东扩的成功案例;对内,它是欧盟身份圈层与经济圈层的边缘场域。也许,这也是理解欧盟未来的一个侧面。(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