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海铭记|一碗小米粥赓续红色精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9:02:00    

7月10日上午10点30分,招远市蚕庄镇西山王家村的“助老驿站”里,米香四溢。村民王吉琴细心地搅动着锅里的小米粥说:“再捂一会儿,就更粘稠了。”临近中午时,村里72名老人陆续提着餐桶,来这里免费领取小米粥。

时光回到85年前。当年6月,西山王家村村民把一碗碗小米干饭、小米粥送到了驻守本村的胶东区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的饭桌前。1940年6月5日,灵山战斗打响,村民们踊跃向战斗前沿送粮,照顾伤员。

位于招远市蚕庄镇西南部的西山王家村,地处灵山东麓,地形险要,从空中俯瞰形似“罗圈椅”。作为省级传统村落和红色文化特色村,村子保留了大量仿古建筑和红色文化遗址。这让夏日里一踏入村子的记者,就在满目绿意中感受到浓浓的红色印记。

从支前灶台到今日一方小院,一碗碗小米粥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这里传承,无声浇灌着红色基因滋养下的乡村新图景。

今朝粥暖

72位老人的“饭来张口”

早上8点,第二组志愿者王德敬和杨云美因事未能到岗,王德敬的妻子王吉琴和杨云美的丈夫便早早来到驿站开始忙活。添水下米,文火慢熬两小时。熬粥期间,两人还将食堂打扫得窗明几净。

10点30分,老人们陆续抵达小院并有序排队。志愿者们熟练地将大桶里的米粥分别装入老人统一配发的小桶中,一人一勺,两人两勺,有条不紊。领到粥的老人并不急于离去,而是在院中小坐,聊聊家常,其乐融融。

11点,待最后一位老人离开,王吉琴才为自己盛上两勺粥,收拾妥当回家吃午饭。79岁的王吉琴和丈夫王德敬,既是助老驿站的志愿者,也是免费领粥的老人。

自2023年9月起,西山王家村开始为村中70岁以上的70多位老人免费提供小米粥。村党支部书记王生玉告诉记者,该村常住193户496人,平均年龄超50岁、60岁以上老人185人,70岁以上老人72人。“就连我自己今年也到了能领粥的年纪了。”王生玉笑道。

在小米粥项目启动前,村里许多老人常为一日三餐所困。“村里老人子女多不在身边。有些体弱的虽不愁吃穿,但嫌做饭麻烦,常常凑合。”王生玉说,自己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苦无良策。

2023年夏,招远市金鸿社工服务中心志愿者入村调研时,也发现了这一难题,随即与王生玉共商对策:西山王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生产的小米品质优良,远近闻名,何不让村里的老人们每天喝上一碗热乎的小米粥?

王生玉迅速算了一笔账:70多位老人一天一碗,一年成本不过一万五千元左右。他当即拍板:划出二十亩土地,专为老人生产小米!王生玉更是主动腾出自家院子作为食堂,并出资装修一新。消息传开,一位热心村民为食堂捐赠了一口电复底多用锅,专用于熬粥。

场地、粮食、锅具齐备,谁来熬?王生玉从村中老人中招募志愿者,鼓励相对年轻、身体硬朗的“小老”服务年长的“大老”,轮流负责熬粥。金鸿社工服务中心则为老年志愿者们安排了健康体检,购买了意外保险,定制了工作服。

2023年9月13日,焕然一新的“助老驿站”正式启用。西山王家村的老人们开启了每日“打饭”的新生活。13组老年志愿者两人搭档,自愿组合,平均每人每月轮值两次。

光喝粥不顶饿。金鸿社工服务中心又联系招远城区单位食堂,每周一至周五蒸好馒头,上午10点前送至村里。老人们领粥时,只需象征性支付一元钱,就能买到三个热腾腾的新鲜馒头。

“一碗小米粥”不只解决了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更搭建了一个“幸福家园”。若哪位老人缺席领粥,村里会立即电话询问或派志愿者上门探望,避免独居老人发生意外无人知晓。若有老人生病,邻里常结伴探望,端水送药、嘘寒问暖,久违的“互助之风”悄然回归。

追溯烽烟

血染灵山的红色记忆

从“助老驿站”南行百十米,眼前出现几间修葺的灰瓦房和一座老式门楼。这里就是胶东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和灵山采金局、矿务局旧址了。

“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1940年6月1日正式在我们村开学,培养胶东抗战骨干,当时学员有600多人。”同行的王生玉介绍说,西山王家村民们自发地为学员们送水送饭,村里特有的黄澄澄小米饭,成为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珍贵记忆。

如今,胶东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旧址内,抗大分校的讲桌、十四团自制的农具静静陈列,无声讲述着那段血染的艰苦岁月。

1940年6月6日,日军集结三千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扫荡”。胶东抗大驻地灵山靠近胶东区党委机关附近,是敌人首次合击的目标。为掩护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大学员安全转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在灵山浴血奋战,重创敌人。军需处长王吉山与敌人争夺机枪光荣牺牲。政委张咨明率剩下的12名战士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士们相继牺牲,张咨明身上多处中弹,手握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至下午4时,200余名战士血染青山,用生命保卫了灵山一带百姓和机关、学员的安全转移。

战斗中,村民们踊跃支前。“我家的进间门抬过八路军的伤员。”长辈们曾无数次向王生玉描述灵山战斗的悲壮场景。

灵山战斗后,胶东抗大转移至平度大泽山一带。从1940年5月创建,到1943年5月改编为山东军区教导第二团,短短三年间,胶东抗大开办5期,为抗战培养输送了近3000名干部。虽在灵山和招远停留时间不长,但抗大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和人民心中。

抗大校部旧址后身,便是灵山采金局、矿务局旧址。蚕庄矿区和玲珑矿区一样,采金历史悠久,胶东特委接受筹集黄金送延安的历史使命后,1938年8月在九曲成立招远采金委员会,9月在西山王家成立灵山采金委员会(后改称“采金局”“矿务局”),广泛发动群众投入采金。据记载,自1940年5月起,胶东区党委每月从蚕庄矿区征收黄金约三、四十斤,对抗战经费至关重要,还支援了山东军区。当年秋,更有一次用四匹骡子驮运四千多两黄金,经胶东区党委转送鲁南一一五师及党中央。

仅灵山采矿办事处1944年统计,该办事处所辖采矿点由1月的69个发展到220个,公营金矿由1个发展到5个,采金工人由2550人发展到4583人,年收矿租达12.16亿元(北海币)、黄金3180两,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

金色未来

小米铺就的乡村振兴路

如今走进西山王家村红色展览馆,仿佛还能看到抗大学子们心向红色精神,在此学习革命理论;游击战士们为掩护队伍和群众转移勇于牺牲,将生死置之度外;爱国军民们睿智果敢、舍生忘死,密筹黄金……坚强不屈的人们用信仰与生命,谱写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国赞歌。

作为第四批山东红色文化特色村,西山王家村近年来大力挖掘红色资源,精心修复红色遗址。现在的西山王家,成了拥有灵山采金局、灵山矿务局、八路军五旅十四团团部、延安抗大胶东支校第三分校、灵山战斗遗址等十多处红色遗址的旅游村庄。

就在记者一行到访的前两天,来自招远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商务局等单位的代表50余人来到西山王家村,开展“追寻红色印记 凝聚奋进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些年来村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有的是来瞻仰红色遗址的,有的是来寻访红色历史的,抗战纪录片《虎口夺金》也在村里开机。这段历史没有被忘记,也不会被忘记。”王生玉说。

“小米粥”背后蕴藏的精神传承,也从未间断。采访中记者获知,西山王家村历史上就有种植小米的传统,小米品质一直不错,价格也高于其他产地同类产品。原来,西山王家村与延安同样具有优质的黄土层,且气候特征相符,特有的土质造就了这里所生产的小米质量上乘。但由于一直沿用老品种,产量上不去,品牌也没有叫响。

2016年,在相关人员的启发下,村两委引进延安的特色小米进行换代,当年便见成效。随后,西山王家注册了“禮粟园”商标。如今8年过去了,小米产业已然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

在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发展灵山金米产业的同时,西山王家村的新农村建设也卓有成效:村两委争取上级支持安装了光伏发电;钻探深水灌溉井,打造了特色独具的休闲采摘园,发展了台湾长果桑、优质桃、杏、李子等采摘品种,村庄入选“2021年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村“两委”被授予招远市干事创业进步村。

谈及村子的发展前景,王生玉满怀信心:“红色文化为引领,乡村振兴正当时。西山王家村有着融入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一定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碗小米粥,就这样在时光长河里静静流淌。它从弥漫硝烟的支前灶台出发,淌过血与火的记忆,最终汇入安宁祥和的村落小院,浸润着老人们的暮年时光,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新芽,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孙长波 殷新 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