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孙丽朝 北京报道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化都市的“血脉”,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尺。
7月21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城轨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国创城轨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30年,城轨领域“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全面突破,核心技术短板得以消除,核心技术自主化率达到95%以上。到2035年,在新质生产力高技术创新方面实现重要突破,核心技术自主化率达到100%。
从“国产化”到“自主化”:六十年技术突围之路
我国城轨技术的自主化进程,镌刻着几代建设者的攻坚印记。1965年7月1日,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即北京地铁1号线开始建设,在此后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城轨装备国产化与自主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65年后的30余年,依托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和天津地铁1号线,启动了我国城轨交通的开创性建设,此时城轨交通技术装备发展处于自力更生阶段;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的通知》,此后,行业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依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入以国产化装备为主导的发展阶段;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发展”会议,提出自主化工作要求,行业迈入以自主化装备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数据见证跨越:自1999年起,我国城轨交通单条线路的车辆和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要求达到70%的目标;自2014年起,国产化率平均达到75%以上;2020年以后,平均已达95%以上。国产化率的提升使得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下降,设备系统平均采购价也随之大幅下降。
国内一家城轨信号企业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举例称,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是地铁信号系统的核心技术,被称为地铁的“智慧大脑”。早年,CBTC核心技术主要由西门子、阿尔斯通、泰雷兹等国外厂商所垄断,中国地铁运营商采购国外设备价格通常在1300万元/公里。2010年,北京地铁亦庄线首次使用国产化CBTC设备,让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CBTC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也是在2010年前后,国内企业交控科技、中国通号、众合科技等纷纷在CBTC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随着中国企业CBTC技术的成熟,国产化设备逐渐取代进口,设备价格也从1300万元/公里降低到800万元—900万元/公里,降幅超过三成。
自主化与开放合作并行:构建技术主权与产业生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毕湘利在城轨协会举办的直播活动中介绍,国创城轨的核心,是通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和自主制造,培育和运用新质生产力,构建技术主权、产业主控、市场主导的新时代中国式自主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六大挑战:产业链供应链仍存薄弱环节,部分高端精密部件和关键零部件仍有“卡脖子”风险;创新生态尚待培育,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持续性投入不足,自主创新产品技术应用还存在堵点;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基础性创新与引领性创新仍显不足;城轨交通国推自愿性产品认证仍处于起步阶段,采信不够广泛;市场主导能力仍需加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中国品牌、中国标准为数较少;国际化拓展亟待破局,国际市场对我国技术产品的认知不足和偏见有待化解。
毕湘利表示,2020年,城轨交通进入运营与建设并举的新阶段,面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新形势,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城轨人必须强化底线思维,以创新谋发展。保障今后无论面临何种境况,现有技术装备不受制于人,未来技术装备不落后于人。
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开放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在谈到国创城轨与开放合作的关联时,城轨协会副会长丁树奎强调,城轨行业在推动自主创新的同时坚持开放合作。高水平自主创新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会面临受制于人;摒弃开放合作的自主创新,会导致封闭落后。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坚持开放合作不能有动摇。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技术,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编辑:吴婧 审核:杜丽娟 校对:翟军)
三全食品:为推动海外业务发展 拟新设下属公司并投建澳大利亚生产基地
日期:2025-07-22 15:01:00加强自主创新 2035年城轨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化率将达100%
日期:2025-07-22 14:30:00千寻智能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京东领投,P7、顺为等老股东重磅加注
日期:2025-07-21 11: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