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本报特别推出“踏寻劳动地标”特刊。这些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劳动地标,既是首都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写就的奋斗史诗。它们记录了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喜悦,传递了劳动最光荣的豪迈,定格了奋勇争先的脚步,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执着。
今天,让我们踏寻历史的足迹,一起感受不同年代劳动者滚烫的汗水。通过这些凝固的诗篇,向所有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者致敬,让“劳动创造幸福”的时代强音永远回荡。
北京是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聚集地和传承地。在这座城市里,一处处红色地标,串联起弥足珍贵的民族记忆,记录着劳动者觉醒翻身、当家作主的历史。时光流转,初心未改。它们曾经见证历史,如今也正续写着新的篇章。
职工乐园
劳动人民文化宫:红墙热土以文化人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
1955年,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人民文化宫劳动剧场举行文艺演出。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决定将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这座原来老百姓望而却步的皇家祭祀场所成为了“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作家赵树理的寥寥数语,脍炙人口,尽显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欣喜。
根据文化宫大事记,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给北京市。随即,北京市总工会调派相关负责同志进驻太庙开始筹备工作。4月中旬,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受北京市总工会之托,到中南海请毛主席题写匾额。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大字。4月30日文化宫揭幕仪式隆重举行,5月2日正式对外开放,并首次举办“北京市工人游园联欢大会”。
4月30日揭幕,为何5月2日才对外开放?历史资料记录: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首个“五一”国际劳动节,首都群众会聚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游行活动,为了配合游行活动的举办,当日文化宫关闭静园。
筹备初期的一些小故事,总是让老文化宫人津津乐道:40.5万斤小米作筹建费与当年经费,和人一般高的荒草,成堆的垃圾……筹备组还专门办起了腰鼓培训班,让工人们学会打鼓后每天在园子里打腰鼓转悠,把乌鸦吓走。
1965年,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工人业余美术作品展览。劳动人民文化宫供图
1958年7月,《北京晚报》刊登了一则广告:欢迎各界工人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夏季乘凉游园晚会”,票价2毛。广告一经刊出,受到了首都群众的极大关注,首次消夏晚会卖出去5万多张票,公园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乘凉晚会成了“乘热晚会”。
此时,劳动人民文化宫已经正式对外开放8年之久,但人民群众对这座文化宫依然热情不减。
如今,这里古树苍翠,山石嶙峋,姹紫嫣红的牡丹彰显着红墙下的中式美学,漫步园内,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古树的阴凉下,曾经办起了北京市的第一个书市。”已经退休的文化宫人贾福林这样回忆书市的盛况:每天满满的都是来逛书市的人,办公室常常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就接到书市的咨询电话。“那几年里,对文化生活有追求的北京人几乎都来过这里的书市。”
文化宫还建起全市最大的露天剧场劳动剧场,将梅兰芳等艺术大家的演出送到劳动人民身边;开办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老舍、赵树理等手把手授课,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开辟生产技术研究室,集结劳模和技术能手开起“技术庙会”,为各基层遇到的技术难题现场支招;首开全市自学高考辅导班,因报名人数太多推动了电视教学的发展;邀请系列国际艺术团体来华演出,为首都职工打开了望向世界文化的窗口……
丰富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是文化宫的初心使命。如今,这份初心未变,只是多了几分时尚感:云课堂提供线上线下艺术普及课程,文化沙龙根据工会单位需求定制课程,亲子体验活动丰富家庭节日选择……文化宫还在探索“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运营方式,建立京津冀文化宫联盟等,让文化宫在全国职工文化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刘平 邓伟 武亦彬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牛伟坤,刘平,邓伟,武亦彬
特别策划|弹幕走起!这是辛勤身影拼起的一天,致敬每一位劳动者
日期:2025-05-01 16: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