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学院在余姚揭牌成立。这是浙江省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又一创新举措。
提到特派员,很多人会想到科技特派员——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很快辐射推广到全国。
文化与科技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文化特派员制度,是2024年4月浙江在全国首创的。
浙江为什么要探索文化特派员制度?
浙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良好基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
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一项项具体的载体去推动,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牵引性的举措。
2024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了《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办法》起草情况汇报。会议强调,要加快打造一支有站位、有情怀、有能力的文化特派员队伍,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贡献。
什么是文化特派员?
文化特派员是党委宣传部门会同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个人。
简单说就是,派下去的是有文化特长的人,目的是参与指导乡村文化建设。
他们与原工作岗位不脱产,服务周期为两年,每年要驻乡镇(街道)100天左右,每个月至少要赴基层指导服务一次。
2024年5月8日,浙江省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亮相。他们当中,既有高校老师、媒体记者,也有文艺工作者、城乡规划师等,涵盖教育、艺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
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市县三级选派1570多名文化特派员,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文化特派员累计开展理论宣讲1.1万余场次、文艺惠民活动2.7万余场次,组建基层文化队伍近4000支,通过文旅规划、文创开发等方式助农增收超2.5亿元。
为什么要聚焦基层呢?
一个背景是,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文化事业更是如此。
2005年6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指出,浙江“不少农村文化阵地存在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缺内容的情况,一些偏远农村无法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不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
这些年来,浙江在丰富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上持续发力。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也越来越成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劲动力。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而作为示范之地的,就是浙江省。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两者缺一不可。
中央的上述意见就提到,“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等。
今年2月,在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动员部署会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委书记王浩提到了几个聚焦,其中一个就是“聚焦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共同富裕精神富有上实现新提升”。他强调,要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推进人文乡村建设。
如今,随着探索持续深入,为加强文化特派员队伍建设,浙江又创新打造了省文化特派员学院。
据介绍,学院将作为文化特派员队伍建设的学习实践课堂、红色教育基地,文化特派员工作的理论研究中心、制度创新阵地,文化特派员成果的项目孵化空间、文化传播窗口,为全省文化特派员搭建起思想铸魂与实践赋能的新平台。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养教学、业务工作教授、现场教学体验“四大板块”,利用学院课堂、红色基地、乡村田野“三大空间”开展教学。
在培训模式上,面向省、市、县(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按照“全员覆盖、分批轮训”的方式开展培训。
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三融合”,即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融合、教师授课与学员研讨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相融合。
欢迎您线上参加“党建引领 文化聚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
日期:2025-08-12 11:32:00